
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,各省生涯规划教育政策发布,很多中学开始关注生涯规划教育,积极交流学习,探索开展途径。
那么,作为中学,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生涯规划教育呢?
1、增加生涯规划相关课程
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、学生特点需要,从高一阶段起开设生涯规划指导课程,开发合理的课程纲要和校本化教材,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,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制定生涯规划方案。
2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涯规划指导
建立班主任、学科教师共同参与、互相配合的指导队伍;重视家长在学生生涯规划中的影响力,主动利用家长、校友及其他社会力量等资源,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,举办各项专题讲座;完善学生表达和咨询的途径和方法,帮助学生解决生涯规划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。
3、多种途径的生涯体验实践活动
建立学生生涯规划体验基地,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校外活动基地、博物馆、科技馆、高校、职业高中、企事业单位等场所,帮助学生多渠道了解和体验不同专业和职业特点,引导学生总结实践经验,撰写实践体会和报告,为选择专业和职业提供判断依据。
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涯规划教育开展,实现哪些目的呢?
1、开启学生生涯意识,能够加强自我认知
只有认识自己,才能完善自己,掌握未来。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。学校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:
个人兴趣——我喜欢做什么;
个性品质——我适合做什么;
个人需要——我愿意做什么;
个人能力——我擅长做什么。
2、通过自我认知,科学选科,规划学业
在有一定的规划意识后,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、兴趣爱好,结合学业基础,详细制订高中三年学业规划,科学合理地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、层次和进度,统筹安排三年学习内容;制订和梳理生涯规划过程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,增加执行有效性;从而为下一步生涯规划提供支持。
4、实现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统一
理想和现实的统一,实际上就是把学生自己的主观愿望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统一、把对社会的主观判断同社会实际情况际相统一。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未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、专业方向,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实现途径(升学路径),最终实现职业理想。
有关新高考选科、职业性格测评、未来职业等的了解,可以上高考圈做更深入的了解。